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紫砂

让紫砂走向世界——记新一代中国传统工艺大师

2023-01-29 14:52 浏览:

他身残志坚,在紫砂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勇往直前,让宜兴紫砂走向世界,打开联合国的大门。他终于由一个普普通通的伤残人员成长为新一代中国传统工艺大师。他的名字叫李双喜。

我们不能忘记李双喜为宜兴作出的贡献。

在千姿百态的紫砂艺苑,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引领时代风骚的紫砂精英。李双喜就是其中的一位。

他以弘扬紫砂文化为己任,一心追求紫砂艺术。在三十多年的艺术实践中,他勤奋研习,循序渐进,兼收并蓄,融汇贯通,既继承了前人的探索精神和宝贵技艺,又创造性地丰富了艺术的内涵和形式,融入多种文化元素,以自己的精品佳作展示出他个人独到的文化修养和紫砂艺术的美学境界。形成了古朴端庄,形神兼备的艺术风格。观赏他的作品,无论是细腻的光素器,饱满的筋纹器,还是挺括的方器,都是古朴大方,端庄稳重。他的石瓢壶、仿古壶、六方壶、掇只壶,无不工精而形美,而最能打动人心的,还在于他紫砂筋囊壶深远的神韵,表现出他强烈的时代精神和鲜明的个人风格,给人以灵魂穿透力和震撼力。

李双喜的作品,以筋囊壶见长。他牢牢扎根于自成体系的传统紫砂艺术,敢于突破旧的条条框框,从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吸取养分,努力挖掘蕴含时代特征的精神气质,给作品注入深刻的文化内涵,于物理中见人情。于人意中得天趣,创造出全新的艺术境界,给人留下充分想象的空间,体味到一种宁静致远的态度和上善若水的君子之风。

李双喜是成功的,而谁又能想到,在大师无数光环的背后,他却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残疾人。然而,他身残志坚,积极乐观,献身艺术,不断进取,创作出具有强烈时代气息和现代审美情趣的精品力作。在他的身后,有着许多动人的故事。

李双喜生于1962年,他从小就爱动脑筋,性情沉稳。也许他生来就是属于紫砂艺术的。1980年,他跨出校园门就进入了宜兴紫砂工艺厂工作,期初是在厂里搞基建施工。在一次施工过程中,危房倒塌,残砖压在了李双喜的大腿上,当场鲜血直流。厂部得知后,把李双喜立即送到医院抢救。经过三个月的治疗,李双喜基本恢复健康,但不幸左脚跛了,被鉴定为一级伤残。

人生有无限的可能性。对于李双喜来说,不幸是一场考验,考验他能否在困难面前勇敢地站起来。

李双喜伤愈后被安排到紫砂成品仓库里当保管员。工作时,他积极负责,十分感恩厂部赐予他这么好的一个机会。在李双喜看来,这里说是仓库,实际上就是一个紫砂艺术的宝库。顾景舟,蒋蓉,顾绍培,吕尧臣等许多大师的艺术珍品被源源不断地送入仓库,李双喜置身于五色土的怀抱里,眼界大开,尽情享受着紫砂艺术的魅力。

李双喜内心对紫砂艺术有一种本源的追求。大师的劳动成果更是深深地吸引着他。他对许多壶型铭记在心,对艺术的追求和审美观渐渐形成,为日后的艺术实践打下了情感基础。他好学上进,无师自通,有一手修理家电的好技术。他每天和大师们交往,无所不谈。大师们的电视机坏了,只需一个电话,他就热情周到地上门修理,及时排出故障。他成为深受大师们欢迎的好朋友。

不久,厂部安排李双喜至生产科,负责开泥料票。在计划经济年代,紫砂泥料都是由厂部统一采购和调拨的。壶手们一天用多少紫砂泥,都是由厂部统一安排。李双喜重点负责为顾景舟、蒋蓉等大师们开电梯及配送泥料。他格外珍爱原矿紫砂泥料,掉在地上的,总是小心地一点一滴地搜集起来。

紫砂厂扩建,新建了大楼,安装了电梯。厂部把李双喜调到研究所去负责电梯运行。大师们的工作室在三楼,从大楼底层至四楼工作室,李双喜每天都和大师们近距离紧密接触,大师们的言谈举止,行为风范给他深刻印象。

李双喜因工伤而致残,是上帝关上了一扇门;新工作让他每天在大师之间,上帝又为他开了一面窗。

“收获最大的就是在点点滴滴中能听到大师们交流壶艺,我从中受益匪浅。”更难得的是,大师们看到了李双喜对紫砂的热爱,一致推荐制壶高手秦酉桃当他的老师。

从此,李双喜一有空闲时间,就在大师休息室的泥凳上学习制壶。他从捶泥临摹开始,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坐稳冷板凳,用心搭泥片,拍身筒,苦练基本功,由此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天赋加勤奋,他很快就掌握了多种紫砂器形的制作。一件件作品,无不显示出他执着的追求,凝聚着他的心血,承载着美丽的梦想!

李双喜是有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艺术情感,在艺术的征途上甩开大步。在博彩众长的基础上,他从2012年起专攻里外筋囊壶制作。2013年,他终于完成了里外具有168根筋囊的“梅桩壶”的创作,直接打破了2012年上海的128根筋囊世界吉尼斯纪录。他开始引起紫砂界和国内媒体的广泛关注。

2017年5月3日,那是他一生中最为荣耀的时刻。经过精心挑选和严格的考察审核,他作为首位紫砂艺术类大师荣登中央电视台大舞台,为广大电视观众现场表演茗壶制作。无数聚光灯对准了他,多么宝贵的十分钟,一段紫砂朱泥出神入化,很快就演绎为一把可供赏玩的艺术作品。

著名歌星于文华、魏金栋、李玲玉、孙洁等明星一一出场亮相,为李双喜的用顶级大红袍朱泥制作的“大口扁壶”代言,并当场收藏。同年7月,李双喜被中央电视台特邀为“星光大道”节目的评委,登场亮相于全国广大的电视观众。不久,他又先后受西双版纳文化局和广东省中山市邀请,传承紫砂文化,还被特聘为艺术设计研究员。

2018年,李双喜又向新的高度发起冲击,挑战了难度极大的218根筋囊壶的制作,经过二十余天的精心制作,终于获得成功。他的奋斗历程,被上海广播电视台“生活时尚”频道播送。当年国庆前夕,他如同名字一般“双喜临门”。一喜,从台湾传来喜讯,他的168根筋囊壶拍出了新台币天价,创出了健在的紫砂大师作品最高价。二喜,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了壶里壶外筋囊最多的紫砂壶专利作品,并荣获紫砂壶外观设计专利奖,是继2015年获得的中国民间文物金奖之后的又一殊荣,这标志着李双喜已成为当代紫砂界技艺和市场的双领军人物。

从一个左脚伤残的年轻人,成为新一代工艺大师,李双喜从不向厄运低头,他牢牢扼住命运的咽喉,创造出一个个奇迹,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他的文化交往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大,北至哈尔滨,南到深圳,到处都留下他的足迹。

十年前,李双喜和辽宁著名画家尤喜龙结为知己,由尤喜龙引荐,他又和中国残联副主席辽宁省残联理事长吕建明成为朋友。吕建明被李双喜不平凡的事迹和不畏困难献身艺术的精神深深感动。

经过吕建明昌牵线搭桥,李双喜和“中国的保尔”——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会面。

与李双喜的经历相似,张海迪小时候患高位截瘫,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以顽强的毅力与疾病坐斗争,自学了英、日、德三国语言,攻读了研究生课程,并成为知名作家。

据张海迪介绍,她早就是李双喜的崇拜者,两人一见如故。李双喜非常高兴地介绍宜兴紫砂,并拿出自己的作品,让张海迪观赏。张海迪也十分喜爱宝贵而独特的紫砂文化。听完李双喜的介绍,她欣然命笔,亲自书写了两个条幅,一幅的题词是“身残志坚”,另一幅题词是“勇往直前”,这给了李双喜巨大的鼓舞和激励!

“文化的力量广袤而深远,随着时间的积淀,历久弥新。在波澜壮阔的时代大潮中,个人一旦融入时代的旋律,将迸发出时代的赋予的不竭灵感而熠熠生辉。”李双喜的人生境界更加开阔了。

在李双喜的工作室里,依然是雕柱画凤,满室的古典气韵透着主人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博古架上挂着陶刻,陈列柜里砂器巧养 ,书卷飘香,琳琅满目。

充满文化匠心的李双喜,还在不断地挖掘,继承,创新。让人更加期盼的是,在不远的将来,他会以更大的成就回馈给紫砂艺术,回馈给人民与未来……


相关文章

更多精彩,关注微信公众号

交流合作,加文玩哥微信